應該
- Winnie Sze

- Apr 3, 2022
- 2 min read
數數看這個星期對自己或對孩子說了多少個 「#應該」的句子?

當你自己未做到這些 #應該做的事情時,你有何感覺?羞愧?自責?
當孩子沒有做你說 #應該做的事情時,你又有何感覺?惱怒?
如果你想對自己或對家人好過一點,請從現在開始剔走 #應該 這個詞開始!
且看 心理學家 #MarshallRosenberg 和 療癒大師 #LouiseHay 如何談 #應該
「在我們的語言中,有一個字眼很能 #激發羞愧感與罪惡感,而且經常被我們用來評論自己。它充滿暴力意味,而且已經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意識中,以致許多人難以想像如果沒有它要如何生活。這個字眼便是「#應該」。」(「非暴力溝通」)
「每當我們說「#我應該」時,無異於在說:「我錯了!」不是現在錯,就是過去錯,不然就是未來會錯。….
看看那些多年來一直強迫自己從事非己所願的工作的人,他們之所以選擇這個職業,完全只是因為父母說他們「#應該」成為一名牙醫或教師。
我們多常因為人們告訴我們,#應該 像某某親戚一樣聰明、有錢或有創造力,而深感自卑啊!」(「創造生命的奇蹟」)
我們需要的是更多選擇的自由
LouiseHay 建議 「我很想把 #應該 這個字眼從人類語言的詞彙中永遠去除,而改用 「#可以」來代替,「可以」這個詞給了我們選擇,而且我們永遠不會有犯錯的問題。…在每一句的開頭加上「#如果我真的想要,我可以….」
轉化自我批判
MarshallRosenburg 建議 「當暗示某人做錯事或做了壞事,我們真正的意思其實是:對方的所作所為並不符合我們的需要。如果我們所批判的人正好是自己,我們的意思其實是:我的所作所為並不符合自己的需要。 ….從「#自己需要什麼、#在意什麼」的角度來思考事情,立即 #把注意力放在這些批判背後所隱藏的需要上。
「P.E.T. 父母效能訓練課程」2022年4月12日起






Comments